*影片:〈愛莉絲史都華:知道太多的女人〉,中文字幕;敘述一位影響現代輻射檢查規則的女科學家,據影片官網的介紹,她因此遭受到核能產業的敵意。*

文/宋竑廣

「電視裡被稱為專家的人們,從早到晚都在說,核災不會影響健康,但我終究無法相信這些話;儘管不很清楚為什麼,但身為人母的我一直確信,小孩自災後身體出現異狀。」──從福島縣白河市往北海道避難中的母子(摘自〈媽媽報告〉雜誌

日本漫畫《美食大挑戰》 在刊載了故事中人物因被曝而流鼻血的內容之後,報導、評論不斷,莫衷一是,不論行政首長、學界、醫界等領域,或專家解釋、統計等面向, 引發一連串正反不一的解釋 ,攤在日本民眾面前的,究竟是怎樣的意見紛陳,讓許多人像這位媽媽一樣,即便專家出面保證,還是無法放心;而位處台灣、核災區之外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吉正然 編輯/宋瑞文

 

1mSv 是目前『確定』會有終生罹癌效應的門檻(編註:應為在全癌症全年齡段條件下無顯著差異),但觀測不到,不代表能認定不存在,同時受到輻射的時機也不是只有一件事。因此在談論輻射管制時,要先釐清幾個概念:

1. 天然輻射不是可以『管制』的。

所以輻射防護只管制人工輻射。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其實是無意義的。是以:游離輻射防護法第七條(註2)對(包括天然輻射在內的)背景輻射說明道:

第四條這麼寫:天然放射性物質、背景輻射及其所造成之曝露,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天然輻射無法以人為管制,但不管制不代表無害,只是政府沒有介入義務。很多言論混淆這兩者。簡單來說:『上帝的事情,人類管不著』。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錄2016年度,追蹤福島核災專欄文章。

政府收保護傘 福島災民想當國際難民

日本福島核災災民訴求救濟的全國性運動(原発事故被害者の救済を求める全国運動):由於日本政府將在2017年3月之前,陸續解除「居住限制區域」與「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共5萬餘居民),要求先前避難的居民返回,相關慰問金也將在2018年3月前終止。他們希望政府不要無視避難居民意願,要求撤回取消避難補助的決定,並號召全國百萬人進行連署請願。

http://e-info.org.tw/node/114251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Response to, “On the origins of the linear no-threshold (LNT) dogma by means of untruths, artful dodges and blind fait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1630038X

2.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
Advisory Committee on the Medical Uses of Isotopes (ACMUI)
Report on the Hormesis/Linear No-Threshold Petitions

http://www.nrc.gov/docs/ML1528/ML15287A494.pdf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標題:Genetic Radiation Risks-A Neglected Topic in the Low Dose Dabate.

Busby C1, Schmitz-Feuerhake I2, Pflugbeil S3.

作者:

  • 1Environmental Research SIA, Riga, Latvia.
  • 2University of Bremen, Bremen, Germany.
  • 3Germ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Berlin, Germany.

摘要:

The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N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Effects UNSCEAR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up to now have derived a very low risk for hereditary diseases in humans from experiments in mice. They claim that there are no human data to refer to, and missing effects in the acute exposed Japanese A-bomb survivors are erroneously generalized to situations of chronic exposure. We made a compilation of findings about early deaths,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Downs syndrome, cancer and other effects, which were observed in humans after the exposure of parents.

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以及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在老鼠實驗得到的基礎上,認為輻射對於人類遺傳性疾病的風險非常低。此聲明奠基於:據傳大量揭露的日本原子彈倖存者,缺乏遺傳影響。我們懷疑這些假設的安全性,並在雙親被曝的觀察者身上,就早期死亡、先天畸形、唐氏症、癌症,以及在人類觀察到的其它遺傳影響的部份,彙整了相關發現。

A few pointers are available from occupationally exposed groups, and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drawn from studies in populations exposed by Chernobyl fallout and from the descendants of liquidators. Nearly all types of hereditary defects were found, which are to be expected according to our general knowledge of mechanism. We show that the official risk estimates are much too low.

從特定職業的人們(觀察群組)身上,可以獲得一些指標;而從車諾比核災裡的被曝者與善後人員的後代身上,可以得到更多資訊。幾乎所有的遺傳影響都被發現到,據我們對遺傳機制的普遍認識來說,這是可預期的。這些顯示了官方對風險的估計太低了。

出處: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91091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Keeps Door Open to 2 Degree C Temperature Limit-

New UN Report Synthesizes National Climate Plans from 146 Countries

 

對於氣候變遷的回應   全球各國持續就上升2度c問題採取開放態度(摘譯)

--新的聯合國報告 綜合了146個國家的氣候變遷計劃 

by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秘書處 譯/瘦宅

 

 

一項史無前例的在全球範圍內的努力正在進行中,以對抗氣候變化,建立各國能有效滿足保持全球氣溫上升低於攝氏2度的既定目標。

 

1030,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秘書處公佈了一份報告,評估了140項國家氣候行動計劃的影響,指出這些計劃能顯著減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預期國家明確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 INDCs)的整體影響將在未來15年導致人均排放量下降。

UNFCCC執行秘書Christiana Figueres對此表示樂觀。她表示,這些INDCs並非一錘定音,實現未來氣候安全的旅途正在進行,並且在巴黎簽署的協議(譯者註:今年3月巴黎會議確立減排目標)能受到確認,並促成這一轉變。

 

當日的報告匯集了至201510月為止這項遍及146個國家整體影響的國家氣候計劃。從147 個組織至UNFCCC,包含了119個不同的INDCs,包括代表28個國家的組織歐盟(The European Union) 

146項計劃包括,所有已開發國家和在UNFCCC中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所涵蓋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6%,這幾乎等於,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減排條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所針對工業化國家的第一承諾期之減排水準的四倍。預期INDCs將分別於2025年及2030年,將全球人均碳排放量控制在8%及9%(低於2度溫升)的增加長,而此計畫有賴於,對於對開發中國家的金融支持。

 

除了人均排放的影響,依INDCs預計,2010~2030年這段期間與1990~2010年期間的排放成長將相比將減緩了約三分之一;與INDC倡議之前相比,2030年的減排量大約4GT

INDCs發出主要經濟轉型的信號。INDCs表明了許多部門目前的氣候政策、計劃和行動需有所改變,比如減碳(decarbonising)能源供應可通過大規模轉移至再生能源,還有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土地管理、都市規劃​​和交通等

 

一份將在11月從UNFCCC 秘書處發行的決策者摘要《馬上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Now),將強調遍及從能源至運輸、從建築物至森林的主要產業等之最佳氣候政策中,找到巨大的減排潛力和多種經濟利益可能。

實施INDCs也將替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所取得的成就背書。事實上,實現INDCsSDGs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反映現有將氣候變化納入國家規劃的需求,在146項INDCs計劃中,有100項涵蓋了,採取措施以減少無法對抗氣候變遷的弱點、加強適應能力的計畫。國家正在尋求通過一些手段,包括法律、國家政策以採用在INDCs上。關注度最高的部門是水資源、農業、健康、生態系統和林業。

 

來源:newsroom.unfccc.int/unfccc-newsroom/indc-synthesis-report-press-release/  (聯合國新聞稿)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拆組達人問Maxwell Chen:


問題摘自:https://www.facebook.com/NuclearMythbusters/photos/a.126659630854958.1073741827.124383291082592/415825541938364/?type=1&comment_id=416264038561181&notif_t=comment_mention


一、請問(風電)沒風的機率與時間比例,與(核電)一個機組故障停擺的機率與時間比例相比,誰高誰低?

答:先看文章「台灣離岸風電供電穩定度不佳?與美國陸上風電與核電比比看吧」:

「容量因素,一般用來評估發電機每年可啟動發電的時數...數值愈高,表示電廠的全年供電愈穩定...本文以美國穩定度不錯的陸上風電,來對比台灣適合發展的離岸風電,再加上美國的核電,看看容量因素的差異有多少...經過比較分析,每月容量因素的變化,美國陸上風電約在 30%±10%,美國的核能發電約在 90%±7%。台灣的離岸風電約在 45%±30%。

http://technews.tw/2015/03/31/wind-farm-nuclear-power-taiwan/

繼續,風電的變異是可以被管理的,超級智慧電網與電力調度就是管理變異的工具。參照「為什麼基載電力注定完蛋」,再生能源需要彈性備載,而不是基載。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文:Explosive Properties of a Reactor-Grade Plutonium
(原子爐級的鈽之燃爆特性)
http://scienceandglobalsecurity.org/archive/sgs04mark.pdf

摘要如下: by 吉正然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ticle by State Secretary Rainer Baake regarding Germany's energy reforms in the weekly newspaper DIE ZEIT

 

能源和經濟國務秘書 Rainer Baake

針對德國的能源改革  在Die Zeit週刊的投書  2014-12-11

 

Rainer Baake:為知名能源政策專家和“能源轉型計劃”的主要設計者,曾擔任德國環境部副部長等公職

 

翻譯●編譯/成功大學外文所博士生李一帆(翻譯工作室)



德國的能源轉換過程,真的像是法蘭克‧德西許納(Frank Drieschner)在報紙上說的那樣,是一個骯髒的錯誤嗎? 讓我們從檢視一些事實開始。2000年的時候,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再生能源法修正草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同一天政府批准了一個逐步停止核能運轉的時間表。從那時開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上升了144萬億瓦特/時 (TWh),而同時核能電廠產生的電量下降了72萬億瓦特/時。從那時開始,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增加,補足甚至遠遠超過了因逐步減產而下降的核能發電電量,也同時在國內市場上取代了可觀的化石燃料發電量。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German Coal Conundrum 作者:Arne Jungjohann與 Craig Morris 17 Jun 2014 譯/小柯

前言:

儘管對能源轉型野心勃勃,德國是否正在建造新煤電廠來取代核電?許多觀察者如此下結論。但一份深入探討的研究顯示再生能源在過去十年內的成長比遭到取代的核電數量還多。煤炭回到德國的歸期遙遙。然而,該國政策制定者應該比既定時程表更快降低德國對煤炭的依賴。

Craig Morris拍攝。

 

正文:

德國近年的能源政策已吸引國際上的注目。Energiewende這個德文詞彙––––意指從核電轉型為再生能源與低耗能––––現已在英文世界中廣泛使用。

然而討論焦點近來卻已移轉到煤炭在德國扮演的角色。過去兩年,德國與外國媒體皆聲稱德國的煤炭發電的「未來可期」,以及「煤炭翻盤」。從下決定廢除核電始, 觀察者總結「當地產的褐煤...正填補電力缺口。」確實,德國政治家在過去十年間的言論也指出,這些煤電廠是有意為了取代核電廠而建造的。

就在這裡,能源轉型之謎誕生了:「隨著發展綠能的雄心壯志,德國是否正在建造新煤電廠來取代核電?」這樣的關切多半奠基於2012年與2013年間煤電暫時的漲幅(因為寒冬與較多的電力出口),以及一連串正在供電的新煤電廠連上了網。

但此篇深入的研究顯示,煤炭不會重獲德國青睞。德國現在新增的煤電廠計畫只是一現曇花。近來的計畫始於2005年到2007年,屬於歐洲整體潮流的一部分,肇因於低碳價與煤電廠即將迎來的、較嚴格的汙染標準。德國的新煤電廠與2011年福島核災後的廢核無關。

相反地,不但彌補了核電廠關門的電力缺口,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有過之無不及。自2003年起(廢核初階段的起步之時),核電電力下降了68TWh。同時再生能源的電力增加了106TWh。在廢核時程中(在2023年完成),一般預期這股潮流將綿延不絕,儘管明確的結果取決於實際再生能源成長量與德國及鄰國的電力需求。

honkw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